(本文作者:贵广网络黔东南州分公司 何江 丹寨县分公司 黄燕)
“五一”小长假对很多人来说,这么大的“福利”岂容错过,自驾游、探亲游早有计划。然而,这个节假日,却有一群广电网络人为了千家万户能看好电视、丰富电视荧屏主动放弃休息,战高温、斗蚊虫,顶烈日、冒酷暑,坚守在服务用户的第一线——
“吴哥,我这里有位用户宽带有问题,麻烦你在后台帮忙处理一下。”“好的,请把用户信息发给我,我马上办。”……这是三穗县分公司挂职副总经理陈思宇与农网部经理吴梁贵5月1日早上8点的对话。
陈思宇是80后,此前在贵州省广电网络公司市场管理部工作。今年3月,她得知公司鼓励青年员工到基层锻炼后,就积极响应号召,主动报名。原以为家庭的“阻力”会带来诸多困难,毕竟她的孩子才2岁,正是需要母亲呵 护的年龄。但结果却恰恰相反,不仅父母全力支持,丈夫也为她的决定点赞,并主动担起了照顾“小棉袄”的重任。
陈思宇(前)为用户调试宽带
初到三穗,人生地不熟,加上少数民族聚居,山高路远、语言不通成了她面临的最大难题。但她不但没有退缩,还主动向分公司领导请缨到基层一线去、到用户家中去。她认为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和用户打成一片,达到锻炼的目的。分公司领导考虑到她是女同志、到岗时间不长,原本想让她在办公室协助管理后勤、报送材料就行,但看到她态度如此坚决,只好尊重她的意愿,让她和同事一起走村串寨开展“大回访、大排查”。
履新之前,陈思宇对基层工作有了心理准备,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。早上6点多,在睡梦中被电话吵醒成为常态,因为同事告诉她,去晚了,用户都下地干活了,没有正面接触,一天的时间就浪费了;下午7点多,便民维修车还在盘山公路上疾驰,同事告诉她,这个点是用户干活回家的时候,我们必须逐户了解情况,晚上9、10点吃晚饭已经是常态。
时间是最好的“过滤器”。陈思宇到三穗仅10多天,每天会主动把闹钟设定为早上6点,进村入户时,她也习惯性地往包里装一些干粮。让同事们感到意外的是,她竟然自愿放弃五天假期,和同事值守在一线。她说:“大家都在利用节假日服务用户,我怎么能当逃兵?再说,我是来锻炼的,不是来‘镀金’的!”
吴寿春,黔东南州分公司行政管理部(人力资源部)员工,中共党员,退伍军人。曾在素有“世界屋脊”之称的西藏高原服役10余年,期间,荣立个人“三等功”一次,并获得多次嘉奖。退伍后,他进入黔东南州分公司负责后勤保障。
今年4月,因工作需要,他被派往榕江县分公司开展帮扶工作。接到任务之初,考虑到儿子即将参加高考,家人劝他向组织申请调剂,但他拒绝了:“我是一名党员、又是军人,必须服从组织安排!”就这样,他在榕江县一呆就是30多天。“五一”期间,分公司领导让他回家修整几天,但他还是委婉拒绝了:“脱贫攻坚正在加劲的时候,我必须继续加大工作力度,完不成任务,我无法向组织交代!”
吴寿春(中)与同事架设光缆
“五一”期间,地处月亮山腹地的榕江县气温早已飙升至35度,坐在家里都是一身汗,更不用说在外作业了。但就是在这样的高温下,吴寿春和同事顶着烈日,深入该县最为偏远的平阳乡,为当地群众提供电视检修、线路巡查等上门服务。累了,就地找一块树荫打个盹;饿了,拿出随身准备的方便面啃几口;渴了,在附近的山泉伏下身子喝几口。面对这样的环境,豁达开朗的吴寿春说:“这个条件和我们在西藏当兵的时候比起来,已经很幸福了!”
吴寿春就是靠这样的忠诚与担当,在榕江帮扶期间与同事架设各型线缆5000多米、开展上门走访服务600余次,被同事和用户亲切地称为“最美广电老兵”。
“五一”,对丹寨县南皋综合服务站站长李峰来说,是真正的“劳动节”。因为“广电人”的假期,从来都和劳动划等号的。
李峰指导用户使用遥控器
“昨天晚上王大爷打电话说电视看不了啦,先去石桥村给老爷子看一下,然后是乌皋村文大爷、再然后……。”看着自己手上小本子的记录,李峰根据村组的路线作好安排后,戴上头盔,拎上工具箱,骑上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工。李峰和一名同事主要负责丹寨县南皋乡的广播电视运行维护工作。“刚到岗的时候,看着地图上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,简直是头晕眼花。有些用户居住的位置偏僻,就算是有人指路,也很难找到具体位置;有些用户因为危房改造,光是重新定位就得花好长时间。”作为一名从未在该区域生活过的外县人,他开始因不熟悉地理位置,许多工单都超时维护,为此没少挨批评。
“如果不尽快熟悉路线,以后会耽误更多事。”在很长一段时间,每天维护结束后,李峰要么捧着手机查看地图、要么主动找村组干部了解情况,挨家挨户确认。每到一村一组就定位一次,并拍照备注。现在,他处理维护工单就好像串门,基本不用导航,因为他脑海里就装有一幅“活地图。
成功从来不会辜负努力的人,作为一名外县青年,李峰的个人业绩在分公司总是名利前茅。分公司领导让他在干部员工大会上传授经验,他说:“做好服务工作没有捷径,就是实打实地干。具体就是要切实做到熟路、熟人、熟业务。”